熱門案例
熱門案例
服務熱線 18310735455
- 手機 : 18310735455
- 聯系人 : 康先生
- QQ :
- 郵箱 : kangyaoweichun@126.com
- 地址 : 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區順景路雙創園8號樓3層
公司新聞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今年全國兩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也明確了對于土壤污染治理做出新的規劃,要求積極探索土壤調查評估和修復全過程咨詢服務模式,標志著我國土壤修復工程進入一個新階段。
論壇現場
6月5日,由《北方農資》傳媒主辦的“2021第七屆現代農業(農資)產業創新模式南北對話高峰論壇”在山東濰坊舉行。本次論壇以“綠色農業與土壤修復”為主題,旨在全面提升土壤修復治理水平,高效整合產業鏈優勢資源,推進土壤污染防治,規范土壤修復管理,助力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聯合業內優秀農資企業,行業大咖、專家學者共聚一堂,500余人與會,共同探討土壤修復方法,探索綠色農業發展之道。
01 理念先行 指路農業發展方向 高祥照:農業綠色發展離不開提質增效 “我國用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28%的肥料,生產出占世界20%的糧食、30%的水果、50%的蔬菜、26%的農產品,供養20%的人口”,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首席專家高祥照從當前農業大形勢入手,分析了農業高質量發展與土壤的關系。 當前農業大形勢之鄉村振興:高產、高效宜居、宜業富裕、富足。具體來說就是,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當前農業大形勢之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業綠色發展:產前、產中、產后,高產、優質、高效。具體來說就是把高的資源消耗降下來、把多的農資投入減下來、把大的勞動強度替出來、把低的農民收入提上來。 當前農業大形勢之糧食安全: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重中之重,要保產量、保多樣、保質量。 高祥照分析,土肥水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養分失衡、土壤酸化、土壤板結、抗旱抗澇能力差、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弱、土傳病害不斷加重、鹽離子濃度升高。未來肥料發展需要問計于農,要改土防病、精準匹配、具有增產前景。 康耀衛:土壤缺素不容忽視 耕地土壤是農業發展的基礎,土壤環境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長期以來,我國農業都是以高投入,高產出的模式進行生產,耕地長期高強度、超負荷利用,導致土壤肥力下降,耕地質量退化,加上化肥、農藥等農資產品低效利用,以及工業三廢無序排放,使農田土壤出現鹽堿化、缺素等問題。農業農村部微生物肥料和植物根瘤菌領域首席專家、康生元(肇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康耀衛博士向與會觀眾介紹改良鹽堿地的方法,并表示生物腐植酸可有效提高植物的耐鹽能力。土壤缺素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由于掠奪式農業擴張,50-80%的土壤呈現缺硅現象,硅元素是在氮、磷、鉀之后的第四位重要的作物營養元素,可提高作物的抗逆性(抗病、抗蟲、抗旱、抗倒伏、抗寒等)。 田原:推動土壤全面修復 土壤,如今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短缺資源,土壤退化、土壤污染等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國現代農業的難點?!?019年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顯示,評價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積為6.32億畝,僅占耕地總面積的31.24%。《北方農資》傳媒總編田原指出,我國人多地少,要做到在現有農用地上種植安全農產品,需要盡可能減少土壤污染對作物帶來的危害,保護土壤健康是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中國和健康中國的重要基礎。當下,我們肩上的擔子還很重,腳下的路還很長,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助力土壤健康,農資人一直在行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推動土壤全面修復。田原表示,《北方農資》傳媒將持續發揮自身優勢,牢牢抓住為“三農”服務的宗旨,與行業同仁攜手并進,共謀綠色農業之道。 02 科學賦能 突圍土壤修復困境 劉建明:“土壤礦物質”短板需補齊 土壤不僅是農業生產的基礎,還是自然生態系統的基礎,土壤質量決定了農產品的產量、質量、安全性,同時還制約著陸地生態環境的質量,農業是一個生態產業,不僅可以解決人類溫飽問題,還持續改造陸地生態環境。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建明表示,土壤中礦物質元素是綠色植物的養料,每個元素都有其獨特功能,不可相互替代,植物、動物、人類、甚至微生物,都需要礦物質微量元素,但必須是“適當的數量”和“適當的比例”,全元素平衡施肥需要礦物質土壤調理劑,劉建明向與會者介紹礦物質土壤調理劑的原理、技術和產品實例。 劉天英:解決設施蔬菜土壤問題 壽光市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劉天英介紹了我國當前設施蔬菜土壤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植物產量的高低是由土壤和其他環境共同決定的,所以土壤肥力是土壤生產力的基礎,而不是土壤生產力的全部,要提高土壤生產力,既要研究土壤與其環境間的相互關系,也要重視土壤肥力的研究。我國設施蔬菜當前存在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土壤有益微生物缺乏、施肥不合理、土傳病害等問題。 解決設施蔬菜土壤問題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化肥減量增效,二是農藥減量控害。劉天英具體介紹了部分蔬菜施肥配方及施肥方法,以及包括物理防治、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的土傳病害防治方案,為設施蔬菜種植提供了高效精準的指導。 彭敏:建立土壤“三個平衡”系統 元泰豐(包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彭敏指出,元泰豐產品中原生平衡的微生物菌群和不斷被降解的有機碳分子源源不斷的供給,為土壤“三個平衡”(土壤微生物生態系統平衡、土壤有機碳與養分系統平衡、土壤植物分泌物的產生及降解平衡)的建立,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法。 元泰豐技術團隊由中美兩支研發隊伍組成,由金松博士作為首席科學家,引領開發生物技術在高有機碳物質中應用的前沿技術,進行BGF技術和工藝的優化并探索由BGF技術衍生的相關技術。 據介紹,元泰豐有機肥是通過BGF技術,以褐煤、風化煤和植物體為原料,通過一系列生物化催化反應,將原料轉變成具有高生物可利用性有機質,同時馴化和富集大量有益微生物,生產出碳基微生物活性有機肥系列產品。 胡樹文:種植過程也是土壤養護過程 種植過程不僅是土壤產出的過程,也是土壤養護的過程。中國土壤學會土壤肥力與肥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胡樹文指出,土壤養護幾個主要指標:有機質、有益菌群、化學養分、有害成分。有機質:有機質分三六九等,秸稈、農家肥、有機肥、腐殖酸;有益菌:補充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不要大量引入雜菌,平衡的觀念;化學養分:均衡最重要,保持活性,克服拮抗;有害成分:農藥,雜菌,抗生素,重金屬,一旦引入,后患無窮。 胡樹文針對鹽堿土壤與其他類型的土壤生態修復技術展開講解,就具體修復案例進行詳細分析,通過實施不同的土壤改良方案,土壤結構和肥力逐年改善,土壤產能提升,實現土壤的可持續生態利用。 03 技術助力 專注產品創新升級 常玉妍:新型特種肥料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屬性和本質特征,直接影響作物產量和品質。康樸(中國)研發中心高級研發經理常玉妍表示,土壤與作物生長息息相關,然而由于不當耕種、過量施肥,目前土壤存在養分失調、有機質低、重茬、板結、耕層淺等問題,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迫在眉睫。隨著"一控兩減"目標的提出,我國陸續出臺相關政策,新型特種肥料蓬勃發展,常玉妍介紹,康樸(中國)從影響土壤肥力四大因素出發(養分因素、物理因素、化學因素、生物因素),研發新型特種肥料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促進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助力農民增產增收。 耿全政:生測是肥料功效評價的重要指標 如今市場上肥料農藥增效劑種類繁多、功能多樣,究竟應該如何選擇?安全合法、穩定有效、成本可控是基本的判定標準?;跈z測的違法排除技術是合法的前提,基于生測的肥料功效評價技術是肥效優劣的基礎。《復合肥料》新標準已從6月1日起正式開始實施,有毒有害物質的檢測趨嚴格,要求產品包裝標識指標必須檢測合格,因此,建立生測模型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建立生測模型是在較為理想的狀態下測試某種物質對植物的影響,找出該物質使用的最佳條件和濃度,使其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能夠取得預期效果。 山東蓬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術推廣部經理耿全政介紹了蓬勃生物研發中心開發的“一柱十檢”檢測方法,保證室內生測與大田生測肥料增效劑用量一致,有助于為產品研發提供精準的檢測數據,對標優秀跨國公司,給用戶呈現完美的產品體驗。據耿全政介紹,為解決企業產品驗證不嚴謹、不會檢測,擔心違法違規的共性需求,蓬勃生物擬召開檢測培訓班,解決生測領域的諸多問題。 王雪琦:土壤酸堿性影響作物生長 土壤pH值對植物的生長發育影響顯著,主要表現在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兩個方面:間接影響主要是通過對土壤物理、化學及生物學特性的影響而影響植物生長,直接影響主要表現在對植物外觀形態、物質代謝、生長發育以及品質和產量等方面。眾所周知,土壤酸堿性是土壤重要化學性質,是影響土壤養分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養分有效性大小與肥料的吸收利用率關系密切,其中,中性土壤養分有效性最高,肥料利用率最大。廈門瑪塔生態股份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王雪琦介紹,瑪塔專注牡蠣一件事,專心打通產業鏈,瑪塔牡蠣鈣調酸顯著,是高產土壤的必備品。據悉,2012年至今,委托各推廣單位、科研院所開展田間試驗200多次,應用面積超過100萬畝。 周嘉蕓:清潔磷化工將取代傳統磷化工 作物健康成長需要健康農業肥料的參與,什